寅時 3:00~5:00 此時:服用藥物效果好!
寅時經(jīng)絡:肺經(jīng)
血氣流注于脾臟,稱為「足太陰脾經(jīng)」,此時是人體氣血最旺時期。如人脾虛新陳代謝差,廢物運不出會堆積在心包里和血管里,人就會容易得慢性病。
養(yǎng)生之道:
宜:1、服用藥物:哮喘病人在此時用藥,比白天常規(guī)用藥效果好。
2、生吃白蘿卜:此時哮喘病高發(fā),睡前生吃幾片白蘿卜,有潤肺的功效。
3、喝水鎮(zhèn)咳:如此時咳醒,喝杯溫開水,去肺燥,緩解咳嗽。
忌:心臟功能不太好的老人、心臟病患者:不提倡晨練,建議晚點起床。
溫馨提示:
1、如果此時易驚醒并且盜汗,會是大病的表現(xiàn),建議就醫(yī)。
2、臨床證明,很多肺癌病人,心臟病人都在寅時去世。此時要特別注意觀察病人的反應和癥狀。
3、四點血壓低,腦部供血少;糖尿病人易出現(xiàn)低血糖。老人易發(fā)心腦血管意外,心腦血管患者易發(fā)生心肌梗死。
肺經(jīng)不通、肺部功能欠佳的常見癥狀:
1、怕風、易出汗、咽干、咳嗽、氣喘;過敏性鼻炎、皮膚干燥、容易過敏;動則氣短、面色皮膚無光。
2、老人容易在寅時醒來;實際是氣血能量不足的表現(xiàn)。
肺經(jīng)按摩:
肺經(jīng)主治:咳嗽,氣喘,呼吸短促,肺部脹滿,心煩口渴,咯血,咽喉腫痛,發(fā)熱、汗汗出肩背及手臂內(nèi)側前緣疼痛,掌中發(fā)熱等。
肺經(jīng)穴位:肺經(jīng)起于中府穴終于少傷穴,計11穴、左右共22穴。
1、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,有疏通經(jīng)絡效果;
2、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,重點按摩。
注:經(jīng)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,如是治病性按摩,建議到專業(yè)機構進行。
3、穴位詳細:
①中府
位置: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6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胸中煩滿,胸痛,肩背痛,腹脹,哎逆,喉痹,浮腫。
②云門
位置:胸前外上方,肩胛骨喙突上方,鎖骨下窩凹陷處,前正中線旁開6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胸痛,肩背痛,胸中煩熱。
③天府
位置:臂內(nèi)側,肱二頭肌橈側緣,腋前紋頭下展3寸處。
主治:氣喘,鼻衄,吐血,癭氣,上臂內(nèi)側痛。
④俠白
位置:臂內(nèi)側,肱二頭肌橈側緣,腋前紋頭下展4寸處;或肘橫紋上展5寸處。
主治:咳嗽,氣短,氣喘,干嘔,煩滿,心痛,上臂內(nèi)側痛。
⑤尺澤
位置:肘橫紋中,肱二頭肌肌腱橈側凹陷處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咯血,潮熱,咽喉腫痛,舌干,胸脅脹滿,吐瀉,小兒驚風,肘臂攣痛,乳痛。
⑥孔最
位置:小臂掌面橈側,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,腕橫紋上展7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咯血,咽喉腫痛,失音,熱病無汗,頭痛,肘臂攣痛,痔瘡。
⑦列缺
位置:小臂橈側緣,橈骨莖突上方,腕橫紋上展1.5寸,肱橈肌與拇長肌肌腱之間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咽喉腫痛,掌中熱,半身不遂,口、眼歪斜,偏、正頭痛,項強,驚癇,溺血,小便熱,陰莖痛,齒痛。
⑧經(jīng)渠
位置:小臂掌面橈側,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,腕橫紋上展1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喉痹,胸部脹滿,掌中熱,胸、背痛;咽喉腫痛。
⑨太淵
位置:腕掌側橫紋橈側,橈動脈搏動處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咯血,嘔血,煩滿,胸、背痛,掌中熱,缺盆中痛,喉痹,腹脹,噫氣,嘔吐,妒乳,無脈癥,手腕無力、疼痛,橈腕關節(jié)病。
⑩魚際
位置:手拇指本節(jié)上方凹陷處,約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。
主治:咳嗽,咯血,失喑,喉痹,咽干,身熱,乳癰,肘攣,掌心熱。
?少商
位置:手拇指未節(jié)橈側,指甲角外展0.1寸。
主治:喉痹,咳嗽,氣喘,重舌,鼻衄,心下滿,中風昏迷,癲狂,中暑嘔吐,熱病,小兒驚風,指、腕攣急。
養(yǎng)肺食物:梨,銀耳,百合,白蘿卜,柿子,魚腥草,柑桔,山藥,芝麻,蜂蜜,燕窩等。
卯時 5:00~7:00 此時:吃蔬果治便秘
卯時經(jīng)絡:大腸經(jīng)
血氣流注于大腸,稱為「手陽明大腸經(jīng)」。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,緊接著促進大腸經(jīng)進入興奮狀態(tài),完成吸收食物中水分與營養(yǎng),排出渣滓的過程。
養(yǎng)生之道:
宜:1、宜排便:此時易排便,反之就容易便秘,所以,清熱滑腸最好的時間就是此時。
2、治便秘:便秘者此時可多吃高纖蔬菜及水果,有助大腸經(jīng)排便。
3、降血壓:六點血壓開始升高,心跳也逐漸加快。建議高血壓患者開始吃降壓藥。
忌:忌夫妻生活。腎臟系統(tǒng)此時最弱,此時房事,會一整日精神不振,久之會有陽痿的可能。
溫馨提示:
1、排便不暢,應該是憋口氣,而不是攥拳。中醫(yī)講肺與大腸相表里,肺氣足了才有大便。
2、盡量少吃瀉藥,它消耗了人體很大的元氣。
運動養(yǎng)生:
1、床上喚醒運動:早晨蘇醒后先閉目養(yǎng)神,然后在床上慢慢做幾分鐘身體機能喚醒運動。
2、輕揉耳輪一分鐘:用雙手手指輕揉左右耳輪至發(fā)熱舒適。使經(jīng)絡疏通,尤其對耳鳴、目眩、健忘等癥,有防治功效。
3、轉(zhuǎn)動眼球半分鐘:眼球可順時針和逆時針運轉(zhuǎn),能鍛煉眼肌,提神醒目。
4、叩牙卷舌半分鐘:輕扣牙齒和卷舌,可使牙齦活血并健齒。卷舌可使舌活動自如且增加其靈敏度。
大腸經(jīng)不通、大腸功能欠佳的常見癥狀:
1、腹脹、腹鳴腹瀉、易便秘、易患痔瘡、肩背部不適或疼痛、牙疼、皮膚異常、上脘異常等。
2、腸子不好反應在臉上,會有斑有痘。
大腸經(jīng)按摩:
大腸經(jīng)主治:泄瀉、痢疾、腸鳴,惡寒戰(zhàn)栗、目黃、口乾、鼻衄、鼻塞、咽喉炎,牙痛、頸部腫大等癥狀和病癥。
大腸經(jīng)穴位:大腸經(jīng)起于商陽穴、止于迎香穴,計20穴,左右共40穴。
1、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,有疏通經(jīng)絡效果;
2、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,重點按摩。
注:經(jīng)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,如是治病性按摩,建議到專業(yè)機構進行。
3、穴位詳細:
①商陽
位置:手食指末節(jié)橈側,指甲角外展0.1寸。
主治:咽喉腫痛,頤頷腫,下齒痛,耳聾,耳鳴,青盲,熱病汗不出,昏厥,中風昏迷,喘咳,肩痛引缺盆,發(fā)熱。
②二間
位置:微握拳,手食指本節(jié)前,橈側凹陷處。
主治:喉痹,頷腫,鼽衄,目痛,目黃,大便膿血,齒痛、口干,口、眼歪斜,身熱,嗜睡,肩、背痛,振寒,食指病變。
③三間
位置:微握拳,手食指本節(jié)后,橈側凹陷處。
主治:目痛,齒痛,咽喉腫痛,手指及手背腫痛,鼽衄,唇焦、口干,嗜睡,腹?jié)M,腸鳴,洞泄。
④合谷
位置:手背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,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。
主治:,頭痛,眩暈,目赤腫痛,鼻衄,鼻淵,齒痛,耳聾,喉痛,指攣,臂痛,口、眼歪斜,咽喉腫痛,胃痛,熱病無汗,多汗,上肢病變。
⑤陽溪
位置:腕背橫紋橈側,手拇指上翹時,拇短伸肌肌腱與拇長伸肌肌腱之間凹陷處。
主治:頭痛,耳鳴,齒痛,咽喉腫痛,目赤,手臂、手腕痛,耳聾,癲癇。
⑥偏歷
位置:屈肘,小臂背面橈側,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,腕橫紋上展3寸。
主治:鼻衄,目赤,耳聾,耳鳴,手臂酸痛,喉腫,水腫,口、眼歪斜,喉痛。
⑦溫溜
位置:屈肘,小臂背面橈側,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,腕橫紋上展5寸。
主治:腹痛,呃逆,喉、舌痛,頭痛,面腫,鼻衄,咽喉腫痛,肩、背痛。
⑧下廉
位置:小臂背面橈側,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,肘橫紋下展4寸。
主治:頭風,眩暈,目痛,肘、臂痛,腹痛,食谷不化,乳痛。
⑨上廉
位置:小臂背面橈側,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,肘橫紋下展3寸。
主治:頭痛,偏癱,手臂、肩膊酸痛、麻木,腹痛,腸鳴,泄瀉,腹痛。
⑩手三里
位置:小臂背面橈側,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,肘橫紋下展2寸。
主治:肘攣,手臂屈伸不利,手臂麻木、酸痛,齒痛,腹脹,吐瀉。
?曲池
位置:肘橫紋外側端,屈肘,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。
主治:發(fā)熱,高血壓,手臂腫痛,肘痛,上肢癱瘓;熱病,咽喉腫痛,腹脹,吐瀉,齒痛,癮疹,癲狂善驚。
?肘髎
位置:臂外側,屈肘,曲池穴上展1寸,肱骨邊緣處。
主治:肘、臂麻、痛,手臂拘攣,手臂麻木,嗜臥,嗜睡。
?手五里
位置:臂外側,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,曲池穴上展3寸。
主治:肘、臂攣急,手臂疼痛,瘰癘,咳嗽,吐血,嗜臥,身黃,瘧疾,嗜睡。
?臂臑
位置:臂外側,三角肌止點處,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,曲池穴上展7寸。
主治:瘰癘,頸項拘急,肩、臂疼痛,目疾。
?肩髃
位置:肩部,三角肌上,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肩峰前下方凹陷處。
主治:肩、臂疼痛,手臂攣急,肩中熱,半身不遂,風熱癮疹,瘰癘諸癭。
?巨骨
位置:肩上部,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。
主治:肩、背、手臂疼痛或不得屈伸,瘰癘,癭氣,驚癇,吐血,驚癲。
?天鼎
位置:頸外側部,胸鎖乳突肌后緣,喉結旁,扶突穴與缺盆穴連線中點。
主治:咽喉腫痛,暴喑,氣梗,癭氣,瘰癘。
?扶突
位置:頸外側部,喉結旁,胸鎖乳突肌前、后緣之間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咽喉腫痛,暴喑,癭氣,瘰癘。
?口禾髎
位置:上唇部,鼻孔外緣直下,平水溝穴。
主治:鼻瘡,鼻息肉,鼻衄,鼻塞、流淚,鼻流清涕,口歪,口噤不開。
?迎香
位置:鼻翼外緣中點旁,鼻唇溝中。
主治:鼻炎,鼻塞,口、眼歪斜,鼻衄,鼻息肉。
清腸排毒:多吃含膳食纖維、維生素、礦物質(zhì)多的食物,能清理腸道,維護腸道健康。如:芹菜,胡蘿卜,花生,綠豆,山藥,紅薯,豬血,香蕉,蘋果,葡萄,綠茶等。
辰時 7:00~9:00 此時:一定要吃早餐
辰時經(jīng)絡:胃經(jīng)
血氣流注于胃,稱為「足陽明胃經(jīng)」。多氣多血之經(jīng),此時人體的胃腸消化吸收最強,是營養(yǎng)能輸送到各器官滋養(yǎng)臟腑的最佳時刻,這也是早餐在中醫(yī)里很重要的因素。
養(yǎng)生之道:
宜:1、吃早餐:此時吃東西營養(yǎng)吸收最快,也不會發(fā)胖。
2、敲胃經(jīng):飯后一小時后按揉或敲擊胃經(jīng)可調(diào)節(jié)胃腸功能!
忌:忌空腹。
1、此時空腹,胃酸、膽汁分泌旺盛。久之,就會有胃潰瘍、胃炎、十二指腸炎、膽囊炎等危險。
2、不吃早餐會導致胃經(jīng)氣血不足,進而導致皮膚干燥、起皺和貧血,加速衰老。
溫馨提示:
1、有胃病者最好在卯時吃飯。
2、胃病的人應該戒煙、酒、咖啡、濃茶、碳酸性飲料
3、豆奶雖好,但為寒性,牛奶也為寒性,胃病的人應盡量少食或不食。
4、面條養(yǎng)胃,少吃米飯(米中含酸多)。
5、秋冬,胃病易多發(fā)與復發(fā)。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,如果防護不當,就會引發(fā)胃腸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加重。
胃經(jīng)不通、胃部功能欠佳的常見癥狀:
1、虛癥:消化不良、易胃脹氣和食欲不振、顏面浮腫、易打嗝、飯后容易胃痛、腹瀉或嘔吐。
2、實癥:容易餓、胃弱、關節(jié)異常、食欲異常、口干、易便秘。
胃經(jīng)按摩:
胃經(jīng)主治:腸胃等消化系統(tǒng)、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、呼吸系統(tǒng)、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某些病癥和咽喉、頭面、口、牙、鼻等器官病癥。
胃經(jīng)穴位:胃經(jīng)起于承泣穴、止于厲兌穴,計45穴,左右共90穴。
1、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,有疏通經(jīng)絡效果;
2、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,重點按摩。注:經(jīng)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,如是治病性按摩,建議到專業(yè)機構進行。
3、穴位詳細:
①承泣
位置:在面部,瞳孔直下,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。
主治:目赤腫痛,流淚,夜盲,眼瞼(目閏)動,口眼歪斜。
②四白
位置:在面部,瞳孔直下,當眶下孔凹陷處。
主治:目赤痛癢,目翳,眼瞼(目閏)動,口眼歪斜,頭痛眩暈。
③巨髎
位置:在面部,瞳孔直下,平鼻翼下緣處,當鼻唇溝外側。
主治:口眼歪斜,眼瞼(目閏)動,鼻衄,齒痛,唇頰腫。
④地倉
位置:在面部,口角外側,上直對瞳孔。
主治:口歪,流涎,眼瞼(目閏)動。
⑤大迎
位置:在下頜角前方,咬肌附著部前緣,當面動脈搏動處。
主治:口歪,口噤,頰腫,齒痛。
⑥頰車
位置:在面頰部,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(中指),當咀嚼時咬肌隆起,按之凹陷處。
主治:口歪,齒痛,頰腫,口噤不語。
⑦下關
位置:在面部耳前方,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。
主治:耳聾,耳鳴,聤耳,齒痛,口噤,口眼歪斜。
⑧頭維
位置:在頭側部,當額角發(fā)際上0.5寸,頭正中線旁4.5寸。
主治:頭痛,目眩,口痛,流淚,眼瞼(目閏)動。
⑨人迎
位置:在頸部,喉結旁,當胸鎖乳突肌的前緣,頸總動脈搏動處。
主治:咽喉腫痛,氣喘,瘰疬,癭氣,高血壓。
⑩水突
位置:在頸部,胸鎖乳突肌的前緣,當人迎與氣舍連線的中點。
主治:咽喉腫痛,咳嗽,氣喘。
?氣舍
位置:在頸部,當鎖骨內(nèi)側端的上緣,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。
主治:咽喉腫病,氣喘,呃逆,癭瘤,瘰疬,頸項強。
?缺盆
位置:在鎖骨上窩中央,距前正中線4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咽喉腫痛,缺盆中痛,瘰疬。
?氣戶
位置:在胸部,當鎖骨中點下緣,距前正中線4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呃逆,胸脅支滿,胸痛。
?庫房
位置:在胸部,當?shù)?肋間隙,距前正中線4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咳唾膿血,胸肋脹痛。
?屋翳
位置:在胸部,當?shù)?肋間隙,距前正中線4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咳唾膿血,胸肋脹痛,乳癰。
?膺窗
位置:在胸部,當?shù)?肋間隙,距前正中線4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胸肋脹痛,乳癰。
?乳中
位置:在胸部,當?shù)?肋間隙,乳頭中央,距前正中線4寸。
?乳根
位置:在胸部,當乳頭直下,乳房根部,當?shù)?肋間隙,距前正中線4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呃逆,胸痛,乳癰,乳汁少。
?不容
位置:在上腹部,當臍中上6寸,距前正中線2寸。
主治:嘔吐,胃病,食欲不振,腹脹。
?承滿
位置:在上腹部,當臍中上5寸,距前正中線2寸。
主治:胃痛,吐血,食欲不振,腹脹。
21梁門
位置:在上腹部,當臍中上4寸,距前正中線2寸。
主治:胃痛,嘔吐,食欲不振,腹脹,泄瀉。
22關門
位置:在上腹部,當臍中上3寸,距前正中線2寸。
主治:腹脹,腹痛,腸鳴泄瀉,水腫。
23太乙
位置:在上腹部,當臍中上2寸,距前正中線2寸。
主治:胃病,心煩,癲狂。
24滑肉門
位置:在上腹部,當臍中上1寸,距前正中線2寸。
主治:胃痛,嘔吐,癲狂。
25天樞
位置:在腹中部,平臍中,距臍中2寸。
主治:腹脹腸鳴,繞臍痛,便秘,泄瀉,痢疾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。
26外陵
位置:在下腹部,當臍中下1寸,距前正中線2寸。
主治:腹痛,疝氣,痛經(jīng)。
27大巨
位置:在下腹部,當臍中下2寸,距前正中線2寸。
主治:小腹脹滿,小便不利,疝氣,遺精,早泄。
28水道
位置:在下腹部,當臍中下3寸,距前正中線2寸。
主治:小腹脹滿,小便不利,痛經(jīng),不孕,疝氣。
29歸來
位置:在下腹部,當臍中下4寸,距前正中線2寸。
主治:腹痛,疝氣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白帶,陰挺。
30氣沖
位置:在腹股溝稍上方,當臍中下5寸,距前正中線2寸。
主治:腸鳴腹痛,疝氣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不孕,陽痿,陰腫。
31髀關
位置:在大腿前面,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,屈髖時,平會陰,居縫匠肌外側凹陷處。
主治:腰痛膝冷,痿痹,腹痛。
32伏兔
位置:在大腿前面,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外側端的連線上,髕底上6寸。
主治:腰痛膝冷,下肢麻痹,疝氣,腳氣。
33陰市
位置:在大腿前面,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,髕底上3寸。
主治:腿膝痿痹,屈伸不利、疝氣,腹脹腹痛。
34梁丘
位置:屈膝,大腿前面,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,髕底上2寸。
主治:膝腫痛,下肢不遂,胃痛,乳癰,血尿。
35犢鼻
位置:屈膝,在膝部,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中。
主治:膝痛,下肢麻痹,屈伸不利,腳氣。
36足三里
位置:在小腿前外側,當犢鼻下3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(中指)。
主治:胃痛,嘔吐,噎膈,腹脹,泄瀉,痢疾,便秘,乳癰,腸癰,下肢痹痛,水腫,癲狂,腳氣,虛勞贏瘦。
37上巨虛
位置:在小腿前外側,當犢鼻下6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(中指)。
主治:腸鳴,腹痛,泄瀉,便秘,腸癰,下肢痿痹,腳氣。
38條口
位置:在小腿前外側,當犢鼻下8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(中指)。
主治:脘腹疼痛,下肢痿痹,轉(zhuǎn)筋,跗腫,肩臂痛。
39下巨虛
位置:在小腿前外側,當犢鼻下9寸,距脛骨前緣一橫指(中指)。
主治:小腹痛,泄瀉,痢疾,乳癰,下肢痿痹。
40豐隆
位置:在小腿前外側,當外踝尖上8寸,條口外,距脛骨前緣二橫指(中指)。
主治:頭痛,眩暈,痰多咳嗽,嘔吐,便秘,水腫,癲狂痛,下肢痿痹。
41解溪
位置: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,當拇長伸肌踺與趾長伸肌腱之間。
主治:頭痛,眩暈,癲狂,腹脹,便秘,下肢痿痹。
42沖陽
位置:在足背最高處,當拇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,足背動脈搏動處。
主治:口眼歪斜,面腫,齒痛,癲狂癇,胃病,足痿無力。
43陷谷
位置:在足背,當?shù)?、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。
主治:面目浮腫,水腫,腸鳴腹痛,足背腫痛。
44內(nèi)庭
位置:在足背當?shù)?、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。
主治:齒痛,咽喉腫病,口歪,鼻衄,胃病吐酸,腹脹,泄瀉,痢疾,便秘,熱病,足背腫痛。
45厲兌
位置:在足第2趾末節(jié)外側,距趾甲角0.1寸。
主治:鼻衄,齒痛,咽喉腫痛,腹脹,熱病,多夢,癲狂。
養(yǎng)胃食物:鰱魚,帶魚,胖頭魚,狗肉,羊肉,蝦米,核桃等。
巳時 9:00~11:00 此時:多喝水 忌辛辣
巳時經(jīng)絡:脾經(jīng)
血氣流注于脾臟,稱為「足太陰脾經(jīng)」,此時是人體氣血最旺時期。如人脾虛新陳代謝差,廢物運不出會堆積在心包里和血管里,人就會容易得慢性病。
養(yǎng)生之道:
宜:1、多喝水:慢慢飲,讓脾臟處于最活躍的程度。身體會開始整個白天的“水循環(huán)”,進入良性新陳代謝。
2、煉肌肉:此時是鍛煉肌肉的好時機(脾功能好的人,肌肉發(fā)達)。
忌:1、忌辛辣:此時不宜食用燥熱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,以免傷胃敗脾。
2、不宜進補:此時氣血旺,即使是脾虛者進行補養(yǎng),都要很小心。
溫馨提示:
1、脾的功能好,消化吸收好,血的質(zhì)量就好,所以嘴唇是紅潤的。否則唇白或唇暗、唇紫。
2、如果人體出現(xiàn)消瘦、流口水、濕腫等問題,都屬于脾病。
3、脾虛的人會導致記憶力下降、肌肉沒有力量(所以懶,不愛干活)。
4、胃不好的人,要先養(yǎng)脾。
5、如果全身虛胖,長肚腩,喝涼水都胖,說明脾有問題。
6、大便次數(shù)多是因為脾不好,脾不好接下來就是心臟不好,還容易引起腸炎。
脾經(jīng)不通、脾部功能欠佳的常見癥狀:
1、虛癥內(nèi)分泌失調(diào)或分泌不足、胃弱、膝異常、易失眠、疲勞、食欲不振、大便異常、腹脹等。
2、實癥脾胃不和,消化吸收不好、易腹脹氣打嗝、頭疼、疲倦乏力、膝關節(jié)異常、排便異常等。
脾經(jīng)按摩:
脾經(jīng)主治:脾胃病,婦科,前陰病及經(jīng)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。如胃脘痛、食則嘔、噯氣、腹脹、便溏、黃疸、身重無力、舌根強痛、下肢內(nèi)側腫脹、厥冷、足大趾運動障礙等。
脾經(jīng)穴位:脾經(jīng)于隱白穴、止于大包穴,計21穴,左右共42穴。
1、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,有疏通經(jīng)絡效果;
2、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,重點按摩。
注:經(jīng)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,如是治病性按摩,建議到專業(yè)機構進行。
3、穴位詳細:
①隱白
位置:足大趾末節(jié)內(nèi)側,趾甲角外展0.1寸。
主治:腹脹,暴泄,善嘔,煩心善悲,夢魘,胸痛,心痛,胸滿,咳吐,喘息,慢驚風,昏厥,月經(jīng)過時不止,崩漏,吐血,衄血,尿血,便血,癲狂,多夢,尸厥。
②大都
位置:足內(nèi)側緣,足大趾本節(jié)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。
主治:腹脹,胃疼,食不化,嘔逆,泄瀉,便秘,熱病無汗,體重肢腫,厥心痛,不得臥,心煩,嘔吐。
③太白
位置:足內(nèi)側緣,足大趾本節(jié)后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。
主治:胃痛,腹脹,腹痛,腸鳴,嘔吐,泄瀉,痢疾,便秘,痔漏,腳氣,饑不欲食,善噫,食不化,心痛脈緩,胸、脅脹痛,體重節(jié)痛,痿癥。
④公孫
位置:足內(nèi)側緣,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。
主治:胃痛,嘔吐,食不化,腸鳴腹脹,腹疼,痢疾,泄瀉,多飲,霍亂,水腫,煩心,失眠,發(fā)狂妄言,嗜臥,腸風下血,腳氣,嗜睡。
⑤商丘
位置:足內(nèi)踝前下方凹陷中,足舟骨結節(jié)與內(nèi)踝尖連線中點。
主治:腹脹,腸鳴,泄瀉,便秘,食不化,舌根強痛,黃疸,怠惰嗜臥,癲狂,善笑,夢魘,不樂,好嘆息,咳嗽,小兒癇瘈,痔疾,足踝痛。
⑥三陰交
位置:小腿內(nèi)側,足內(nèi)踝尖上展3寸,脛骨內(nèi)側緣后方。
主治:腸鳴,腹痛,泄漏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赤白帶下,陰挺,不孕,滯產(chǎn),遺精,陽痿,遺尿,疝氣,失眠,下肢痿痹,腳氣,脾胃虛弱,腹脹腸鳴,足痿痹痛,濕疹。
⑦漏谷
位置:小腿內(nèi)側,內(nèi)踝尖與陰陵泉穴連線上,內(nèi)踝尖上展6寸,脛骨內(nèi)側緣后方。
主治:腹脹,腸鳴,小便不利,遺精,下肢痿痹,腿、膝冷麻,足踝腫痛。
⑧地機
位置:小腿內(nèi)側,內(nèi)踝尖與陰陵泉穴連線上,陰陵泉穴下展3寸。
主治:腹痛,腹脹泄瀉,小便不利,水腫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痛經(jīng),遺精,食欲不振。
⑨陰陵泉
位置:小腿內(nèi)側,脛骨內(nèi)側髁后下方凹陷處。
主治:腹脹,泄瀉,水腫,黃疸,小便不利或失禁,膝痛。
⑩血海
位置:大腿內(nèi)側,屈膝,髕底內(nèi)側端上展2寸,股四頭肌內(nèi)側頭隆起處。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崩漏,經(jīng)閉,癮疹,濕疹,丹毒,膝痛。
?箕門
位置:大腿內(nèi)側,血海穴與沖門穴連線上,血海穴上展6寸。
主治:小便不利,遺尿,腹股溝腫痛,遺溺。
?沖門
位置:腹股溝外側,距恥骨聯(lián)合上緣中點3.5寸,髂外動脈博動處外側。
主治:腹痛,疝氣,崩漏,帶下,痔痛,小便不利。
?府舍
位置:下腹部,臍中下展4寸,沖門穴上展0.7寸,前正中線旁開4寸。
主治:腹痛,疝氣,腹?jié)M積聚,霍亂吐瀉。
?腹結
位置:下腹部,大橫穴下展1.3寸,前正中線旁開4寸。
主治:繞臍腹痛,腹寒泄瀉,疝氣。
?大橫
位置:腹中部,臍中旁開4寸。
主治:虛寒泄痢,便秘,少腹痛。
?腹哀
位置:上腹部,臍中上展3寸,前正中線旁開4寸。
主治:消化不良,腹痛,便秘,痢疾。
?食竇
位置:胸外側,第5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6寸。
主治:胸、脅脹滿,噫氣,反胃嘔吐,腹脹腸鳴,水腫。
?天溪
位置:胸外側,第4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6寸。
主治:胸、脅疼痛,咳嗽,乳癰,乳汁少。
?胸鄉(xiāng)
位置:胸外側,第3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6寸。
主治:胸、脅脹痛。
?周榮
位置:胸外側,第2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6寸。
主治:咳喘,氣逆,胸、脅脹滿,胸、脅痛。
21大包
位置:側胸部,腋中線上,第6肋間隙處。
主治:氣喘,胸、脅滿,全身疼痛,四肢無力,胸、脅痛。
養(yǎng)脾食物:山藥,蓮子,大豆,谷物,扁豆,薏苡仁,山楂,香蕉,大棗,板栗,豬瘦肉,牛肉,雞肉,牛奶,豆制品等。
午時 11:00~13:00 此時:適度午睡養(yǎng)心
午時經(jīng)絡:心經(jīng)
氣血流注于心經(jīng),稱「手少陰心經(jīng)」是人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時候。心推動血液運行,養(yǎng)神、養(yǎng)氣、養(yǎng)筋。
養(yǎng)生之道:
宜:1、適度午睡:午睡片刻,對于養(yǎng)心大有好處,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。但不易睡太久,以免影響晚上睡眠。
忌:1、忌劇烈運動:中午不宜劇烈運動,以免造成血脈運行紊亂,血不歸經(jīng)。此時是陽氣之極,也是藥之極,氣升之極。違反此規(guī)律容易得中風及出血的病。如腦出血,流鼻血等。
2、高血壓病人:不能喝酒,不能生氣,也不能用重力。
心經(jīng)不通、心臟功能欠佳的常見癥狀:
1、虛癥胸悶、臉發(fā)紅、四肢沉重、易疲倦、氣血不良、胸痛、心悸亢奮、語言障礙等。
2、實癥呼吸不暢血液循環(huán)不良引起的頭痛、口干口苦、掌心發(fā)熱等。
脾經(jīng)按摩:
心血管病:冠心病、心絞痛、心動過緩、心動過速、心肌缺血、心慌。精神疾病:失眠健忘、神經(jīng)衰弱精神分裂、癲病、神經(jīng)官能癥。其他:經(jīng)脈所過的肌肉痛、肋間神經(jīng)痛。
心經(jīng)穴位:心經(jīng)起于極泉穴止于少沖穴,計9穴,左右共穴。
1、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,有疏通經(jīng)絡效果;
2、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,重點按摩。
注:經(jīng)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,如是治病性按摩,建議到專業(yè)機構進行。
3、穴位詳細(此處有收起展開效果)
①極泉
位置:腋窩頂點,腋動脈博動處。短,四肢不舉。
主治:心痛,咽干煩喝,脅肋疼痛,瘰癘,肩、臂疼痛,胸悶,心悸,氣短,四肢不舉。
②青靈
位置:臂內(nèi)側,極泉穴與少海穴連線上,肘橫紋上展3寸,肱二頭肌內(nèi)側溝中。
主治:頭痛,振寒,目黃,脅痛,肩、臂疼痛。
③少海
位置:屈肘,肘橫紋內(nèi)側端與肱骨內(nèi)上髁連線中點。
主治:心痛,肘、臂痛、麻,瘰癘,頭項痛,腋脅痛。
④靈道
位置:小臂掌側,尺側腕屈肌肌腱橈側緣,腕橫紋上展1.5寸。
主治:心痛,瘈疭,暴喑,肘、臂攣急,悲恐善笑,心悸,足跗痛。
⑤通里
位置:小臂掌側,尺側腕屈肌肌腱橈側緣,腕橫紋上展1寸。
主治:心悸,怔忡,暴喑,舌強不語,腕、臂痛,悲恐畏人,崩漏,上肢內(nèi)后側痛。
⑥陰郄
位置:小臂掌側,尺側腕屈肌肌腱橈側緣,腕橫紋上展0.5寸。
主治:心悸,心痛,骨蒸盜汗,吐血,衄血,暴喑,驚恐。
⑦神門
位置:腕部,腕掌側橫紋尺側端,尺側腕屈肌肌腱橈側凹陷處。
主治:心痛,心煩,驚悸,怔忡,健忘,失眠,癲狂,胸、脅痛,心悸,目黃,掌中熱,嘔血,便血,頭痛眩暈,癡呆,癲癇。
⑧少府
位置:掌面,第4掌骨與第5掌骨之間,握拳時小指尖所指之處。
主治:心悸,胸痛,小便不利,遺尿,陰癢,陰痛,小指攣痛,掌中熱,善笑,悲恐善驚。
⑨少沖
位置:手小指末節(jié)橈側,指甲角外展0.1寸。
主治:心悸,心痛,胸、脅痛,癲狂,熱病,中風昏迷,吐血,便血。
養(yǎng)心食物:飯前吃個西紅柿,紅茶、綠茶、花茶,其他還有紅豆、紫薯,金針,紅棗,雞肉,洋蔥,蒜頭,菇,茄子等。
未時 13:00~15:00 此時:腸胃要休息
未時經(jīng)絡:小腸經(jīng)
血氣流注于小腸,稱為「手太陽小腸經(jīng)」。小腸經(jīng)進行清、濁及吸收的時刻,營養(yǎng)吸收到體內(nèi),濁物送到大腸待消化及排除體外。
養(yǎng)生之道:
忌:午餐過晚:午餐應該在下午1:00之前吃完,才能在小腸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把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都吸收進人體。
溫馨提示:
1、小腸有熱,人會咳而排氣。此時多喝水、喝茶有利小腸排素降火。
2、小腸亞健康多表現(xiàn)為:腹瀉、吸收功能下降、易頸部疼痛、頭部頭痛、耳鳴、風濕等。
3、如出現(xiàn)下腹部脹氣或疼痛、易出汗和便秘、嚴重風濕病等現(xiàn)象那就要注意自己的身體。
小腸經(jīng)不通、小腸功能欠佳的常見癥狀:
小腹繞臍而痛 心翳悶頭頂痛;容易腹瀉手腳寒涼;吸收不良虛肥;肩周炎。
小腸經(jīng)按摩:
主治預防:五官?。貉释?、眼痛、耳鳴耳痛、中耳炎、腮腺炎、扁桃體炎、角膜炎、頭痛。其他:腰扭傷、肩痛、落枕、失眠、癲病、靜脈所過關節(jié)肌肉痛。
小腸經(jīng)穴位:小腸經(jīng)起于少澤穴止于聽宮穴,計19穴,左右共38穴。
1、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,有疏通經(jīng)絡效果;
2、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,重點按摩。
注:經(jīng)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,如是治病性按摩,建議到專業(yè)機構進行。
3、穴位詳細(此處有收起展開效果)
①少澤
位置:手小指末節(jié)尺側,指甲角外展0.1寸。
主治:頭痛,目翳,咽喉腫痛,乳癰,乳汁少,中風昏迷,熱病,耳聾,耳鳴,肩、臂外后側痛。
②前谷
位置:手掌尺側,微握拳,小指本節(jié)下,掌指橫紋頭赤白肉際處。
主治:頭、項痛,目痛,耳鳴,咽喉腫痛,乳少,熱病汗不出,鼻塞,癲癇,手指麻木。
③后溪
位置:手掌尺側,微握拳,小指本節(jié)上,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。
主治:頭、項強痛,目赤,耳聾,咽喉腫痛,腰、背痛,癲癇,瘧疾,手指及肘、臂攣急,盜汗,熱病。
④腕骨
位置:手掌尺側,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凹陷赤白肉際處。
主治:頭、項強痛,耳鳴,目翳,黃疸,熱病汗不出,瘧疾,指攣、臂痛、腕痛,頸頷腫,驚風。
⑤陽谷
位置:手腕尺側,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凹陷處。
主治:頭痛,目痛,耳鳴,耳聾,熱病無汗,癲癇,腕痛,頭眩,目赤,頸頷腫,臂外側痛。
⑥養(yǎng)老
位置:小臂背面尺側,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中。
主治:目視不清,肩、背、肘、臂酸痛,急性腰痛。
⑦支正
位置:小臂背面尺側,陽谷穴與小海穴連線上,腕背橫紋上展5寸。
主治:頭痛,目眩,熱病,癲狂,項強,肘、臂酸痛,指痛,肘攣。
⑧小海
位置:肘內(nèi)側,尺骨鷹嘴與肱骨內(nèi)上髁之間凹陷處。
主治:肘、臂疼痛,癲癇,頭痛,目眩,耳聾,耳鳴,頸項痛,肩臂外后側痛。
⑨肩貞
位置:肩關節(jié)后下方,腋后紋頭上展1寸。
主治:肩、臂疼痛,瘰癘,耳鳴,肩胛痛,手臂痛麻不能舉,耳聾。
⑩臑俞
位置:肩部,腋后紋直上,肩胛岡下緣凹陷處。
主治:肩、臂疼痛,瘰癘,肩、臂酸痛無力。
?天宗
位置:肩胛部,岡下窩中央凹陷處,平第4胸椎。
主治:肩胛疼,氣喘,乳癰,肘、臂外后側痛。
?秉風
位置:肩胛部,岡上窩中央,天宗穴直上,舉臂有凹陷處。
主治:肩胛疼痛不舉,上肢酸麻。
?曲垣
位置:肩胛部,岡上窩內(nèi)側端,臑俞穴與第2胸椎棘突連線中點。
主治:肩胛拘攣疼痛。
?肩外俞
位置:背部,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。
主治:肩、背酸痛,頸項強直,上肢冷痛。
?肩中俞
位置:背部,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2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肩、背疼痛,目視不明。
?天窗
位置:頸外側,胸鎖乳突肌后緣,扶突穴后,平喉結。
主治:耳聾,耳鳴,咽喉腫痛,頸項強直,暴喑,頸癭。
?天容
位置:頸外側,下頜角后方,胸鎖乳突肌前緣凹陷中。
主治:耳鳴,耳聾,咽喉腫痛,頸項腫痛,頰腫,癭氣,瘰癘。
?顴髎
位置:面部,目外眥直下,顴骨下緣凹陷處。
主治:口、眼歪斜,眼瞼 動,齒痛,頰腫,面赤,目黃。
?聽宮
位置:面部,耳屏前,下頜骨髁狀突后方,張口呈凹陷處。
主治:耳鳴,耳聾,聤耳,齒痛,癲癇。
小腸經(jīng)食物:在飲食上可以多選擇紅豆、西瓜、南瓜、冬瓜、雞肉等。
申時 15:00~17:00 此時:多喝水 勿憋尿
申時經(jīng)絡:膀胱經(jīng)
血氣流注于膀胱,此為「足太陽膀胱經(jīng)」,膀胱為腎之腑,兩者均屬水,因此這段時間要多補充水分,有助膀胱排除體內(nèi)廢物,以促進泌尿系統(tǒng)的代謝。
養(yǎng)生之道:
宜:1、前列腺肥:大者在此時喝一杯生冬瓜汁,堅持三個月,可見好。
忌:憋尿。膀胱最活躍的時候,適合多喝水,促進新陳代謝。此時不宜憋尿,久了就會有“尿潴留”等情況發(fā)生。
溫馨提示:
1、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,即咳而遺尿。
2、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間,因為午飯后小腸經(jīng)把營養(yǎng)輸送到大腦,大腦精力好,工作學習效率高。
3、申時人體體溫較熱,陰虛的人尤為突出。 此時適當?shù)幕顒佑兄隗w內(nèi)津液循環(huán),喝滋陰瀉火的茶水對陰虛的人最有效。
膀胱經(jīng)不通、膀胱功能欠佳的常見癥狀:
1、虛癥背部異常、腰痛、腳神經(jīng)異常、腿酸、痔瘡尿頻等。
2、實癥后頸部疼痛、坐骨神經(jīng)痛、腰痛、頭疼、流淚、流鼻血等。
膀胱經(jīng)按摩:
預防主治:呼吸系統(tǒng):感冒、發(fā)燒、各種急慢性支氣管炎、哮喘、肺炎。消化系統(tǒng):消化不良、腹痛、痢疾、胃及十二指腸潰瘍、胃下垂、急慢性胃腸炎、肝炎、膽囊炎。泌尿生殖系統(tǒng):腎炎、陽痿、睪丸炎、閉經(jīng)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痛經(jīng)、盆腔炎、附件炎、宮頸糜爛。其他疾?。菏?、腰背痛、坐骨神經(jīng)痛、中風后遺癥、關節(jié)炎,經(jīng)脈所過的肌肉痛。
膀胱穴位:膀胱經(jīng)起于睛明穴止于至陰穴,計67穴,左右共計134穴。
1、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,有疏通經(jīng)絡效果;
2、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,重點按摩。
注:經(jīng)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,如是治病性按摩,建議到專業(yè)機構進行。
3、穴位詳細:
①睛明
位置:在面部,目內(nèi)眥角上方凹陷處
主治:視物不明,近視,夜盲,色盲;胬肉攀睛,目翳,目赤腫痛,迎風流淚;急性腰痛。
②攢竹
位置:在面部,當眉頭陷中,眶上切跡處
主治:眉棱骨痛,目視不明,目赤腫痛;呃逆;腰痛;膈肌痙攣。
③眉沖
位置:在頭部,當攢竹直上入發(fā)際0.5寸,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
主治:頭痛,眩暈,鼻塞;癲癇。
④曲差
位置:在頭部,當前發(fā)際正中直上0.5寸,旁開1.5寸,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(nèi)1/3與中1/3交點上
主治:頭痛,鼻塞,鼽衄;目視不明。
⑤五處
位置:在頭部,當前發(fā)際正中直上1寸,旁開1.5寸
主治:①頭痛,頭暈。②中風偏癱。③癲癇。
⑥承光
位置:在頭部,當前發(fā)際正中直上2.5寸旁開1.5寸
主治:目視不明;中風偏癱,癲癇;頭暈目眩。
⑦通天
位置:在頭部,當前發(fā)際正中直上4寸,旁開1.5寸
主治:鼻塞,鼻中瘜肉,鼻瘡,鼻淵,鼻衄;頭痛,目眩;中風偏癱,癲癇。
⑧絡卻
位置:在頭部,當前發(fā)際正中直上5.5寸,旁開1.5寸
主治:目視不明;中風偏癱,癲癇;耳鳴。
⑨玉枕
位置:在后頭部,當后發(fā)際正中直上2.5寸,旁開1.3寸,平枕外粗隆上緣的凹陷處
主治:頭項痛,目視不明;鼻塞;腳癬。
⑩天柱
位置:在項部,大筋(斜方?。┲饩壓蟀l(fā)際中,約當后發(fā)際正中旁開1.3寸
主治:頭暈,目眩;頭痛,項強,肩背痛;鼻塞,咽喉痛。
?大杼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谝恍刈导幌?,旁開1.5寸
主治:各種骨病(骨痛,肩、腰、骶、膝關節(jié)痛);發(fā)熱,咳嗽,頭痛鼻塞。
?風門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诙赝萍幌?,旁開1.5寸
主治:①傷風,咳嗽。②發(fā)熱,頭痛,項強,胸背痛。
?肺俞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谌刈导幌?,旁開1.5寸
主治:發(fā)熱,咳嗽,咳血,盜汗,鼻塞;毛發(fā)脫落,痘,疹,瘡,癬。
?厥陰俞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谒男刈导幌?,旁開 1.5寸
主治:心痛,心悸;咳嗽,胸悶;牙痛。
?心俞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谖逍刈导幌?,旁開1.5寸
主治:心痛,心悸,胸悶,氣短;咳嗽,吐血;失眠,健忘,癲癇;夢遺,盜汗。
?督俞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诹刈导幌?,旁開 1.5寸
主治:心痛,胸悶;胃痛,腹痛;咳嗽,氣喘。
?膈俞
位置:在背部,第七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
主治:急性胃脘痛,呃逆,噎膈,便血;咳嗽,氣喘,吐血,骨蒸盜汗。
?肝俞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诰判刈导幌?,旁開1.5寸
主治:脅痛,黃疸;目疾,吐,衄;癲狂,脊背痛。
?膽俞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谑刈导幌?,旁開1.5寸
主治:黃疸,口苦,脅痛;肺癆,潮熱。
?脾俞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谑恍刈导幌拢蚤_1.5寸
主治:腹脹,黃疸,嘔吐,泄瀉,痢疾,便血;水腫。
21胃俞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谑刈导幌?,旁開1.5寸
主治:①胃脘痛,嘔吐。②腹脹,腸鳴。
22三焦俞
位置:在腰部,當?shù)谝谎导幌?,旁開1.5寸
主治:水腫,小便不利;腹脹,腸鳴,泄瀉,痢疾;膝關節(jié)無力。
23腎俞
位置:在腰部,當?shù)诙导幌拢蚤_1.5寸
主治:遺尿,小便不利,水腫;遺精,陽痿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白帶;耳聾,耳鳴,咳嗽,氣喘;中風偏癱,腰痛,骨病。
24氣海俞
位置:在腰部,當?shù)谌导幌拢蚤_1.5寸
主治:腹脹,腸鳴,痔漏;痛經(jīng),腰痛。
25大腸俞
位置:在腰部,當?shù)谒难导幌拢蚤_ 1.5寸
主治:腹脹,泄瀉,便秘,痔瘡出血;腰痛;蕁麻疹。
26關元俞
位置:在腰部,當?shù)谖逖导幌拢蚤_ 1.5寸
主治:①腰骶痛。②腹脹,泄瀉。③小便頻數(shù)或不利,遺尿。
27小腸俞
位置:在骶部,當骶正中嵴旁開1.5寸,平第一骶后孔
主治:腰骶痛,膝關節(jié)痛;小腹脹痛,小便不利;遺精,白帶。
28膀胱俞
位置:在骶部,當骶正中嵴旁1.5寸,平第二骶后孔
主治:小便不利,遺尿;腰脊強痛,腿痛;泄瀉,便秘。
29中膂俞
位置:在骶部,當骶正中嵴旁1.5寸,平第三骶后孔
主治:泄瀉;疝氣,腰脊強痛。
30白環(huán)俞
位置:在骶部,當骶正中嵴旁1.5寸,平第四骶后孔
主治:遺精,白帶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遺尿;腰骶疼痛,疝氣。
31上髎
位置:在骶部,當髂后上嵴與后正中線之間,適對第一骶后孔處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赤白帶下,陰挺;遺精,陽痿;大、小便不利,腰骶痛。
32次髎
位置:在骶部,當髂后上棘內(nèi)下方,適第二骶后孔處
主治:遺精,陽痿;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赤白帶下;腰骶痛,下肢痿痹。
33中髎
位置:當次髎內(nèi)下方,適對第三骶后孔處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白帶,小便不利,便秘,泄瀉;腰骶疼痛。
34下髎
位置:在骶部,當中髎內(nèi)下方,適對第四骶后孔處
主治:腰骶痛,小腹痛;小便不利,帶下。
35會陽
位置:在骶部,尾骨端旁開0.5寸
主治:大便失禁,泄瀉,便血,痔疾;陽痿;帶下。
36承扶
位置:在大腿后面,臀下橫紋的中點
主治:腰骶臀股部疼痛,痔疾。
37殷門
位置:在大腿后面,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,承扶下6寸
主治:腰痛,下肢痿痹。
38浮郄
位置:在腘橫紋外側端,委陽上1寸,股二頭肌腱的內(nèi)側
主治:腘窩部疼痛、麻木或攣急。
39委陽
位置:在腘橫紋外側端,當股二頭肌腱的內(nèi)側
主治:腰脊強痛,小腹脹滿,小便不利;腿足拘攣疼痛,痿厥。
40委中
位置:在腘橫紋中點,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
主治:腰脊疼痛,腘筋攣急,半身不遂,下肢痿痹;丹毒,皮疹,周身搔癢,疔瘡,發(fā)背;腹痛吐瀉;遺尿,小便不利。
41附分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诙刈导幌?,旁開3寸
主治:頸項強痛,肩背拘急,肘臂麻木。
42魄戶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谌刈导幌?,旁開3寸
主治:咳嗽,氣喘,肺癆;項強,肩背痛。
43膏肓俞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谒男刈导幌?,旁開3寸
主治:肺癆咳嗽氣喘,納差,便溏,消瘦乏力;遺精,盜汗,健忘;肩背痠痛。
44神堂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谖逍刈导幌?,旁開3寸
主治:心痛,心悸,失眠;胸悶,咳嗽,氣喘;肩背痛。
45譩譆
位置:在第六胸椎棘突下,旁開3寸
主治:胸痛引背,肩背痛,咳嗽,氣喘,目眩,目痛,鼻衄,熱病無汗,瘧疾
46膈關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谄咝刈导幌?,旁開3寸
主治:①飲食不下,呃逆,嘔吐。②脊背強痛。
47魂門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诰判刈导幌拢蚤_3寸
主治:胸脅脹滿,嘔吐,泄瀉;背痛。
48陽綱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谑刈导幌?,旁開3寸
主治:黃疸,腹痛,腸鳴,泄瀉;消渴。
49意舍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谑恍刈导幌?,旁開3寸
主治:腹脹,腸鳴,嘔吐,泄瀉。
50胃倉
位置:在背部,當?shù)谑刈导幌?,旁開3寸
主治:胃脘痛,腹脹;小兒食積;水腫。
51肓門
位置:在腰部,當?shù)谝谎导幌?,旁開3寸
主治:腹痛,便秘;痞塊,乳疾。
52志室
位置:在腰部,當?shù)诙导幌?,旁開3寸
主治:①遺精,陽痿。②小便不利,水腫,③腰脊強痛。
53胞肓
位置:在臀部,平第二骶后孔,骶正中嵴旁開3寸
主治:尿閉,陰腫。腰脊痛;腸鳴腹脹。
54秩邊
位置:在臀部,平第四骶后孔,骶正中嵴旁開3寸
主治:腰骶痛,下肢痿痹;小便不利,便秘,痔疾。
55合陽
位置:在小腿后面,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,委中下2寸
主治:腰脊強痛,下肢痿痹;疝氣;崩漏。
56承筋
位置:在小腿后面,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,腓腸肌肌腹中央,委中下5寸
主治:痔疾;腰腿拘急疼痛。
57承山
位置:在小腿后面正中,委中與昆侖之間,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,腓腸肌肌腹下出現(xiàn)尖角凹陷處
主治:痔瘡,便秘;腰腿拘急疼痛;腳氣。
58飛揚
位置:在小腿后面,當外踝后,昆侖穴直上7寸,承山外下方1寸處
主治:頭痛,目眩,鼽衄;腰腿疼痛無力;痔疾。
59跗陽
位置:在小腿后面,外踝后,昆侖穴直上3寸
主治:頭痛,頭重;腰骶疼痛,下肢痿痹,外踝腫痛。
60昆侖
位置:在足部外踝后方,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
主治:急性腰痛,足跟腫痛;難產(chǎn);頭痛,項強,目眩,鼻衄;小兒驚風。
61仆參
位置:在足外側部,外踝后下方,昆侖直下,跟骨外側,赤白肉際處
主治:下肢痿痹,足跟痛;癲癇。
62申脈
位置:在足外側部,外踝直下方凹陷處
主治:癇癥,癲狂;失眠,足外翻;頭痛,項強,腰腿痛;眼瞼下垂。
63金門
位置:在足外側,當外踝前緣直下,骰骨下緣處
主治:癲狂,痛癥,小兒驚風;頭痛,腰痛,下肢痿痹,外踝痛。
64京骨
位置:在足外側,第五跖骨粗隆下方,赤白肉際處
主治:頭痛,項強,目翳;腰腿痛;癲癇。
65束骨
位置:在足外側,足小趾本節(jié)(第五跖趾關節(jié))的后方,赤白肉際處
主治:癲狂,頭痛項強;腰腿痛,肛門痛
66足通谷
位置:在足外側,足小趾本節(jié)(第五跖趾關節(jié))的前方,赤白肉際處
主治:頭痛,項強,目眩.鼻衄;癲狂。
67至陰
位置:在足小趾末節(jié)外側,距趾甲角0.1寸(指寸)
主治:胎位不正,難產(chǎn);頭目痛,鼻塞,鼻衄。
膀胱經(jīng)食物:利尿食物 如:冬瓜,大黃瓜,絲瓜,苦瓜,紅豆,薏仁,西紅柿,韭菜,白蘿卜,石榴,葡萄,橘子,紫蘇,西瓜,魚腥草,蔥,洋蔥,檸檬等。
酉時 17:00~19:00 此時:宜休息預防腎病
酉時經(jīng)絡:腎經(jīng)
血氣流注于腎經(jīng),稱為「足少陰腎經(jīng)」申時的人瀉火排毒,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時辰。
養(yǎng)生之道:
宜:1、預防腎?。鹤罴褧r機。對于腎功能有問題的人而言,在這個時候按摩腎經(jīng)的穴位,效果最為明顯。
2、宜夫妻生活:最佳時間,無后顧之憂,但是此時激烈運動會損失很多精氣(腎病患者應避免)。
3、喝一杯水:此時適宜喝一杯水(勿大量飲水),可以排毒,清洗腎和膀胱,遠離腎結石、腎炎、膀胱癌。
忌:不宜過勞:腎經(jīng)是人體協(xié)調(diào)陰陽能量的經(jīng)脈,也是維持體內(nèi)水液平衡的主要經(jīng)絡,此時已工作完畢需稍事休息。
溫馨提示:
1、能否有效地補元氣,是要看消化吸收的能力,所以補腎的關鍵是脾胃健康正常。
2、如大量脫發(fā),說明腎的收斂功能不好,是腎虛的表現(xiàn);
腎經(jīng)不通、腎部功能欠佳的常見癥狀:
1、虛癥:耳鳴、健忘、尿頻、腿酸、性欲減退、便秘、元氣不足、易疲勞、骨質(zhì)疏松,天寒手腳冰冷、腳氣等。
2、實證:耳鳴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口干舌燥、血壓異常、小便量少、色深、渾濁、性欲減退、神經(jīng)衰弱、足發(fā)熱發(fā)汗、生殖器病變等。
腎經(jīng)按摩:
腎經(jīng)主治:泌尿生殖系統(tǒng):急慢性前列腺炎、陽痿、早泄、遺精、術后尿潴留、睪丸炎、痛經(jīng)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盆腔炎、附件炎、胎位不正、各種腎炎、水腫。 頭面疾?。侯^痛、牙痛。 其他:消化不良、泄瀉、耳鳴耳聾、腰痛、中風、休克、經(jīng)脈所過的各種關節(jié)肌肉軟組織病。
腎經(jīng)穴位:腎經(jīng)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,計27穴,左右共54穴。
1、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,有疏通經(jīng)絡效果;
2、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,重點按摩。
注:經(jīng)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,如是治病性按摩,建議到專業(yè)機構進行。
3、穴位詳細:
①涌泉
位置:在足底部,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,約當?shù)?、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/3與后2/3交點上。
主治:頭頂痛,頭暈,眼花,咽喉痛,舌干,失音,小便不利,大便難,小兒驚風,足心熱,癲疾,霍亂轉(zhuǎn)筋,昏厥。
②然谷
位置:在足內(nèi)側緣,足舟骨粗隆下方,赤白肉際。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陰挺,陰癢,白濁,遺精,陽痿,小便不利,泄瀉,胸脅脹痛,咳血,小兒臍風,口噤不開,消渴,黃疸,下肢痿痹,足跗痛。
③太溪
位置:在足內(nèi)側,內(nèi)踝后方,當內(nèi)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。
主治:頭痛目眩,咽喉腫痛,齒痛,耳聾,耳鳴,咳嗽,氣喘,胸痛咳血,消渴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失眠,健忘,遺精,陽痿,小便頻數(shù),腰脊痛,下肢厥冷,內(nèi)踝腫痛。
④大鐘
位置:在足內(nèi)側,內(nèi)踝下方,當跟腱附著部的內(nèi)側前方凹陷處。
主治:咳血,氣喘,腰脊強痛,癡呆,嗜臥,足跟痛,二便不利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。
⑤水泉
位置:在足內(nèi)側,內(nèi)踝后下方,當太溪直下1寸,跟骨結節(jié)的內(nèi)側凹陷處。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痛經(jīng),陰挺,小便不利,目昏花,腹痛。
⑥照海
位置:在足內(nèi)側,內(nèi)踝尖下方凹陷處。
主治:咽喉干燥,癇證,失眠,嗜臥,驚恐不寧,目赤腫痛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痛經(jīng),赤白帶下,陰挺,陰癢,疝氣,小便頻數(shù),不寐,腳氣。
⑦復溜
位置:在小腿內(nèi)側,太溪直上2寸,跟腱的前方。
主治:泄瀉,腸鳴,水腫,腹脹,腿腫,足痿,盜汗,脈微細時無,身熱無汗,腰脊強痛。
⑧交信
位置:在小腿內(nèi)側,當太溪直上2寸,復溜前0.5寸,脛骨內(nèi)側緣的后方。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崩漏,陰挺,泄瀉,大便難,睪丸腫痛,五淋,疝氣,陰癢,瀉痢赤白,膝、股. 內(nèi)廉痛。
⑨筑賓
位置:在小腿內(nèi)側,當太溪與陰谷的連線上,太溪上5寸,腓腸肌肌腹的內(nèi)下方。
主治:癲狂,癇證,嘔吐涎沫,疝痛,小兒臍疝,小腿內(nèi)側痛。
⑩陰谷
位置:在腘窩內(nèi)側,屈膝時,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。
主治:陽痿,疝痛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崩漏,小便難,陰中痛,癲狂,膝股內(nèi)側痛。
?橫骨
位置:在下腹部,當臍中下5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。
主治:陰部痛,少腹痛,遺精,陽痿,遺尿,小便不通,疝氣。
?大赫
位置:在下腹部,當臍中下4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。
主治:陰部痛,子宮脫垂,遺精,帶下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痛經(jīng),不妊,泄瀉,痢疾。
?氣穴
位置:在下腹部,當臍中下3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。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白帶,小便不通,泄瀉,痢疾,腰脊痛,陽痿。
?四滿
位置:在下腹部,當臍中下2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。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崩漏,帶下,不孕,產(chǎn)后惡露不凈,小腹痛,遺精,遺尿,疝氣,便秘,水腫。
?中注
位置:在下腹部,當臍中下1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。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腰腹疼痛,大便燥結,泄瀉,痢疾。
?肓俞
位置:在腹中部,當臍中旁開0.5寸。
主治:腹痛繞臍,嘔吐,腹脹,痢疾,泄瀉,便秘,疝氣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腰脊痛。
?商曲
位置:在上腹部,當臍中上2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。
主治:腹痛,泄瀉,便秘,腹中積聚。
?石關
位置:在上腹部,當臍中上3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。
主治:嘔吐,腹痛,便秘,產(chǎn)后腹痛,婦人不孕。
?陰都
位置:在上腹部,當臍中上4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。
主治:腹脹,腸鳴,腹痛,便秘,婦人不孕,胸脅滿,瘧疾。
?腹通谷
位置:在上腹部,當臍中上5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。
主治:腹痛,腹脹,嘔吐,心痛,心悸,胸痛,暴喑。
21幽門
位置:在上腹部,當臍中上6寸,前正中線旁開0.5寸。
主治:腹痛,嘔吐,善噦,消化不良,泄瀉,痢疾。
22步廊
位置:在胸部,當?shù)?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寸。
主治:胸痛,咳嗽,氣喘,嘔吐,不嗜食,乳癰。
23神封
位置:在胸部,當?shù)?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胸脅支滿,嘔吐,不嗜食,乳癰。
24靈墟
位置:在胸部,當?shù)?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痰多,胸脅脹痛,嘔吐,乳癰。
25神藏
位置:在胸部,當?shù)?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胸痛,煩滿,嘔吐,不嗜食。
26彧中
位置:在胸部,當?shù)?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2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痰壅,胸脅脹滿,不嗜食。
27俞府
位置:在胸部,當鎖骨下緣,前正中線旁開2寸。
主治:咳嗽,氣喘,胸痛,嘔吐,不嗜食。
補腎食物:腎弱的人宜在此時吃豆類,補腎氣,養(yǎng)元氣?;颍憾诡?,芝麻,香蕉,花生,海帶,金針,韭菜,黃豆,木耳,螃蟹,烏賊,牛肉,羊肉,鴨肉,雞肉,羊乳,紫薯等。
戌時 19:00~21:00 此時:晚餐別太豐盛
戌時經(jīng)絡:心包經(jīng)
血氣流至心包經(jīng),稱為「手厥陰心包經(jīng)」戌時護心臟,減壓心舒暢;心包是心臟外膜組織,起到保護心臟、保存精力的作用。
養(yǎng)生之道:
宜:1、敲心包經(jīng):心臟不好的人最好在這個時候敲心包經(jīng),效果最好。
2、散步:晚飯后的散步不僅起到幫助消化的作用,還有利心臟
忌:1、晚餐別吃太豐盛:多吃易生亢熱而致胸中煩悶、惡心。
2、不宜劇烈運動:否則容易失眠。
溫馨提示:
1、如果中指發(fā)麻,可能是心包經(jīng)出問題了,如果小指發(fā)麻,是心臟有問題了。
2、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:看書聽音樂、放松心情,釋放壓力,使心包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,使心臟處于完好狀態(tài)。
心包經(jīng)不通、心包功能欠佳的常見癥狀:
1、虛癥:潤滑液分泌不足、心跳異常、氣喘、失眠多夢、心悸亢奮、語言障礙、手掌發(fā)熱等。
2、實證:心包發(fā)炎、胸悶、心痛、上脘異常、喜歡睡、心血管病變、易頭昏、頭痛等。
心包經(jīng)按摩:
心包經(jīng)主治:心血管系統(tǒng):心慌、心動過緩、心動過速、心紋痛、心肌缺血、胸悶。 其他:惡心、嘔吐、抑郁癥、中暑、休克、小兒驚風、胃痛胃脹,經(jīng)脈所過的關節(jié)肌肉痛。
心包經(jīng)穴位:心包經(jīng)起于天池穴止于中沖穴,計9穴,左右共18穴。
1、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,有疏通經(jīng)絡效果;
2、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,重點按摩。
注:經(jīng)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,如是治病性按摩,建議到專業(yè)機構進行。
3、穴位詳細:
①天池
位置:胸部,第4肋間隙,乳頭外展1寸,前正中線旁開5寸。
主治:胸悶,心煩,咳嗽,痰多,氣喘,胸痛,腋下腫痛,瘰癘,瘧疾,乳癰。
②天泉
位置:臂內(nèi)側,腋前紋頭下展2寸,肱二頭肌長、短頭之間。
主治:心痛,胸、脅脹滿,咳嗽,胸、背及上臂內(nèi)側痛,心悸。
③曲澤
位置:肘橫紋中,肱二頭肌肌腱尺側緣。
主治:心痛,善驚,心悸,胃痛,嘔吐,轉(zhuǎn)筋,熱病,煩躁,肘、臂痛,咳嗽,泄瀉。
④郄門
位置:小臂掌側,曲澤穴與大陵穴連線上,腕橫紋上展5寸。
主治:心痛,心悸,心煩,胸痛,咯血,嘔血,衄血,疔瘡,癲疾,胃痛,熱病,肘、臂痛。
⑤間使
位置:小臂掌側,曲澤穴與大陵穴連線上,腕橫紋上展3寸,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。
主治:心痛,心悸,胃痛,嘔吐,熱病,瘧疾,癲狂,癇癥,腋腫,肘攣,肘、臂痛,咯血,嘔血。
⑥內(nèi)關
位置:小臂掌側,曲澤穴與大陵穴連線上,腕橫紋上展2寸,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。
主治:心痛,心悸,胸痛,胃痛,嘔吐,呃逆,失眠,癲狂,癇癥,郁癥,眩暈,中風偏癱,哮喘,偏頭痛,熱病,產(chǎn)后血暈,肘、臂攣痛,腕、臂痛。
⑦大陵
位置:腕掌橫紋中點,掌長肌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肌腱之間。
主治:心痛,心悸,胃痛,嘔吐,驚悸,癲狂,癇癥,胸、脅痛,腕關節(jié)疼痛,喜笑悲恐,失眠,頭痛,熱病,腕、臂痛。
⑧勞宮
位置:手掌心,第2掌骨與第3掌骨之間偏第3掌骨,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。
主治:中風昏迷,中暑,心痛,癲狂,癇癥,口瘡,口臭,鵝掌風。
⑨中沖
位置:手中指末節(jié)尖端中央。
主治:中風昏迷,舌強不語,中暑,昏厥,小兒驚風,熱病,舌下腫痛,掌中熱,心煩。
心包經(jīng)食物:西紅柿,蓮子,金針,紅棗,蘋果,葡萄,紅茶,綠茶,花茶,紫薯,土豆,雞肉等。
亥時 21:00~23:00 此時:少喝水 勿生氣
亥時經(jīng)絡:三焦經(jīng)
氣血流至三焦經(jīng),稱為「手少陽三焦經(jīng)」亥時百脈通,養(yǎng)身養(yǎng)嬌容。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(三焦指連接五臟六腑的網(wǎng)狀膜)。有主持諸氣、疏通水道的作用。亥時三焦通百脈。
養(yǎng)生之道:
宜:1、此時入睡可長壽:人如果在亥時睡眠,百脈可休養(yǎng)生息,對身體十分有益。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,即在亥時睡覺。
2、心境平靜:此刻要保持心境平靜。不生氣,不狂喜,不大悲。
3、夫妻生活最佳時間
忌:容易水腫的人睡前不宜多喝水。
三焦經(jīng)不通、三焦功能欠佳的常見癥狀:
1、虛癥:免疫力下降、易疲勞、上肢無力、腹部堵脹、體毛變濃、呼吸困難、胃寒等。
2、實證:淋巴發(fā)炎、偏頭痛、肩膀酸痛、頸側酸痛無力、發(fā)熱、耳鳴、小便異常等。
三焦經(jīng)按摩:
三焦經(jīng)主治:五官病:耳鳴耳聾、腮腺炎、偏頭痛、面神經(jīng)炎、面肌痙攣。 其他:肋間神經(jīng)痛、便秘;感冒、中風后遺癥、肘關節(jié)屈身不利,經(jīng)脈所過的關節(jié)和肌肉軟組織病。
三焦經(jīng)穴位:起于關沖穴止于絲竹空穴,計23穴 左右共46穴。
1、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,有疏通經(jīng)絡效果;
2、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,重點按摩。注:經(jīng)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,如是治病性按摩,建議到專業(yè)機構進行。
3、穴位詳細:
①關沖
位置:手環(huán)指末節(jié)尺側,指甲角外展0.1寸。
主治:頭痛,目赤,耳鳴,耳聾,喉痹,舌強,熱病,心煩,咽喉腫痛,中暑。
②液門
位置:手背,第4指與第5指指間,指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。
主治:頭痛,目赤,耳痛,耳鳴,耳聾,喉痹,瘧疾,手、臂痛,咽喉腫痛。
③中渚
位置:手背,環(huán)指本節(jié)后方,第4掌骨與第5掌骨之間凹陷處。
主治:頭痛,目眩,目赤,目痛,耳聾,耳鳴,喉痹,肩、背、肘、臂酸痛,手指不能屈伸,脊膂痛,熱病,咽喉腫痛,上肢痛。
④陽池
位置:腕背橫紋中,指伸肌肌腱尺側緣凹陷處。
主治:腕痛,肩、臂痛,耳聾,瘧疾,消渴,口干,喉痹,目赤,咽喉腫痛。
⑤外關
位置:小臂背側,陽池穴與肘尖連線上,腕背橫紋上展2寸,尺骨與橈骨之間。
主治:熱病,頭痛,頰痛,耳鳴,耳聾,目赤腫痛,脅痛,肩、背痛,肘、臂屈伸不利,手指疼痛,手顫。
⑥支溝
位置:小臂背側,陽池穴與肘尖連線上,腕背橫紋上展3寸,尺骨與橈骨之間。
主治:暴喑,耳聾,耳鳴,肩、背酸痛,脅肋痛,嘔吐,便秘,熱病,頭痛,胸、脅痛,肘、臂痛,落枕。
⑦會宗
位置:小臂背側,腕背橫紋上展3寸,支溝穴尺側,尺骨橈側緣。
主治:耳聾,癇癥,上肢肌膚痛,耳鳴,上肢痹痛。
⑧三陽絡
位置:小臂背側,腕背橫紋上展4寸,尺骨與橈骨之間。
主治:暴喑,耳聾,手臂痛,齲齒痛,耳鳴,熱病。
⑨四瀆
位置:小臂背側,陽池穴與肘尖連線上,肘尖下展5寸,尺骨與橈骨之間。
主治:暴喑,暴聾,齒痛,呼吸氣短,咽阻如梗,小臂痛,耳鳴,耳聾。
⑩天井
位置:臂外側,屈肘,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。
主治:偏頭痛,脅肋痛,頸項痛,肩、臂痛,瘰癘,癭氣,癲癇,肘、臂痛,耳鳴,耳聾。
?清冷淵
位置:臂外側,屈肘,肘尖直上2寸,天井穴展上1寸。
主治:頭痛,目黃,肩、臂痛不能舉,目痛,脅痛,黃疸。
?消濼
位置:臂外側,清冷淵穴與臑會穴連線中點處。
主治:頭痛,頸項強痛,臂痛,齒痛,癲疾,癲癇,肩胛腫痛,肩、臂痛。
?臑會
位置:臂外側,肘尖與肩髎連線上,肩髎穴下展3寸,三角肌后下緣。
主治:肩、臂痛,癭氣,瘰癘,目疾,肩胛、背腫痛。
?肩髎
位置:肩部,肩髃穴后方,臂外展時肩峰下凹陷處。
主治:肩、臂痛,肩重不能舉,中風癱瘓,風疹。
?天髎
位置:肩胛部,肩井穴與曲垣穴中間,肩胛骨上角。
主治:肩、臂痛,頸項強痛,胸中煩滿。
?天牖
位置:頸側部,乳突后方直下,胸鎖乳突肌后緣,平下頜角。
主治:頭暈,頭痛,面腫,目昏,暴聾,項強,瘰癘。
?翳風
位置:耳垂后方,乳突與下頜角之間凹陷處。
主治:耳鳴,耳聾,口、眼歪斜,牙關緊閉,頰腫,瘰癘。
?瘈脈
位置:頭部,耳后乳突中央,角孫穴與翳風穴之間,沿耳輪連線中下1/3交點處。
主治:頭痛,耳聾,耳鳴,小兒驚風,嘔吐,泄痢。
?顱息
位置:頭部,角孫穴與翳風穴之間,沿耳輪連線上中1/3交點處。
主治:頭痛,耳鳴,耳痛,小兒驚風,嘔吐涎沫。
?角孫
位置:頭部,折耳廓向前,耳尖直上入發(fā)際處。
主治:耳部腫痛,目赤腫痛,目翳,齒痛,唇燥,項強,偏頭痛。
21耳門
位置:面部,耳屏上切跡前方,下頜角髁突后緣,張口有凹陷處。
主治:耳聾,耳鳴,聤耳,齒痛,頸、頷痛,唇吻強,目赤腫痛,眼瞼 動,癲癇。
22耳和髎
位置:頭側,鬢發(fā)后緣,平耳廓根前方,顳淺動脈后緣。
主治:頭重、痛,耳鳴,牙關拘急,頷頜腫,鼻準腫痛,口歪。
23絲竹空
位置:面部,眉梢凹陷處。
主治:頭痛,目眩,目赤腫痛,眼瞼 動,齒痛,癲癇。
子時 23:00~1:00 此時:勿熬夜 心臟最弱
子時經(jīng)絡:膽經(jīng)
血氣流注于膽,稱為「足少陽膽經(jīng)」,此時天地磁場最強,膽經(jīng)會引導人體陽氣下降,是身體進入休養(yǎng)及修復的開始。
養(yǎng)生之道:
宜:1、入睡有宜造血:這時要上床睡覺,有利于骨髓造血。有利于膽汁排毒代謝,否則容易生成結晶、結石。
2、治療失眠:要涼膽!生冬瓜法,連皮瓤子,加酸棗面(安神),在21點 22點喝下,冬瓜利膽。
忌:熬夜。此時不睡會致膽火上逆,引發(fā)失眠、頭痛、憂愁易思等多種神經(jīng)癥狀,因此宜多休養(yǎng)。
溫馨提示:
1、在子時前入睡者,晨醒后頭腦清晰、氣色紅潤、抵抗力很強、沒有黑眼圈。反之,則氣色青白,眼眶昏黑。
2、這個時候心臟功能最弱,心臟病患者大多數(shù)在夜間發(fā)病和死亡。家里如果有心臟病人,要加強觀察,備好救心丸。
膽經(jīng)不通、膽功能欠佳的常見癥狀:
1、虛癥:頭昏、眼睛發(fā)黃、視力下降、皮膚灰暗、無光澤、體力差(休息不好壓力大)等。
2、實證:偏頭痛、胸口脹、口苦、易失眠、食欲不振、血壓異常、力重是右上腹疼痛等。
膽經(jīng)按摩:
膽經(jīng)主治:側頭、眼、耳、鼻、喉、胸脅等部位病癥,肝膽、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疾病,發(fā)熱病,以及本經(jīng)所過部位的病證。
膽經(jīng)穴位:膽經(jīng)起于瞳子髎穴止于足竅陰穴,計44穴,左右總88穴。
1、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,有疏通經(jīng)絡效果;
2、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,重點按摩。
注:經(jīng)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,如是治病性按摩,建議到專業(yè)機構進行。
3、穴位詳細:
①瞳子髎
位置:在面部,目外眥旁,當眶外側緣處。
主治:頭痛,目赤,目痛,怕光羞明,迎風流淚,遠視不明,內(nèi)障,目翳。
②聽會
位置:在面部,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,下頜骨髁突的后緣,張口有凹陷處。
主治:耳鳴,耳聾,流膿,齒痛,下頜脫臼,口眼喎斜,面痛,頭痛。
③上關
位置:在耳前,下關直上,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。
主治:頭痛,耳鳴,耳聾,聤耳,口眼喎斜,面痛,齒痛,驚癇,瘛疭。
④頷厭
位置:在頭部鬢發(fā)上,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一與下四分之三交點處。
主治:頭痛,眩暈,目外眥痛,齒痛,耳鳴,驚癇。
⑤懸顱
位置:在頭部鬢發(fā)上,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中點處。
主治:偏頭痛,面腫,目外眥痛,齒痛。
⑥懸厘
位置:在頭部鬢發(fā)上,當頭維與曲鬢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三與下四分之一交點處。
主治:偏頭痛,面腫,目外眥痛,耳鳴,上齒痛。
⑦曲鬢
位置:在頭部,當耳前鬢角發(fā)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。
主治:偏頭痛,頷頰腫,牙關緊閉,嘔吐,齒痛,目赤腫痛,項強不得顧。
⑧率谷
位置:在頭部,當耳尖直上入發(fā)際1.5寸,角孫直上方。
主治:頭痛,眩暈,嘔吐,小兒驚風。
⑨天沖
位置:在頭部,當耳根后緣直上入發(fā)際2寸,率谷后0.5寸。
主治:頭痛,齒齦腫痛,癲癇,驚恐,癭氣。
⑩浮白
位置:在頭部,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,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。
主治:頭痛,頸項強痛,耳鳴,耳聾,齒痛,瘰疬,癭氣,臂痛不舉,足痿不行。
?頭竅陰
位置:在頭部,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,天沖與完骨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點處。
主治:頭痛,眩暈,頸項強痛,胸脅痛,口苦,耳鳴,耳聾,耳痛。
?完骨
位置:在頭部,當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處。
主治:頭痛,頸項強痛,頰腫,喉痹,齲齒,口眼歪斜,癲癇,瘧疾。
?本神
位置:在頭部,當前發(fā)際上0.5寸,神庭旁開3寸,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(nèi)三分之二與外三分之一交點處。
主治:頭痛,目眩,癲癇,小兒驚風,頸項強痛,胸脅痛,半身不遂。
?陽白
位置:在前額部,當瞳孔直上,眉上1寸。
主治:頭痛,目眩,目痛,外眥疼痛,雀目。
?頭臨泣
位置:在頭部,當瞳孔直上入前發(fā)際0.5寸,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處。
主治:頭痛,目眩,目赤痛,流淚,目翳,鼻塞,鼻淵,耳聾,小兒驚癇,熱病。
?目窗
位置:在頭部,當前發(fā)際上1.5寸,頭正中線旁開2.25寸。
主治:頭痛,目眩,目赤腫痛,遠視,近視,面浮腫,上齒齲腫,小兒驚癇。
?正營
位置:在頭部,當前發(fā)際上2.5寸,頭正中線旁開2.25寸。
主治:頭痛,頭暈,目眩,唇吻強急,齒痛。
?承靈
位置:在頭部,當前發(fā)際上4寸,頭正中線旁開2.25寸。
主治:頭暈,眩暈,目痛,鼻淵,鼻衄,鼻窒,多涕。
?腦空
位置:在頭部,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,頭正中線旁開2.25寸,平腦戶。
主治:頭痛,頸項強痛,目眩,目赤腫痛,鼻痛,耳聾,癲癇,驚悸,熱病。
?風池
位置:在項部,當枕骨之下,與風府相平,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。
主治:頭痛,眩暈,頸項強痛,目赤痛,目淚出,鼻淵,鼻衄,耳聾,氣閉,中風,口眼歪斜,瘧疾,熱病,感冒,癭氣。
21肩井
位置:在肩上,前直乳中,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上。
主治:肩背痹痛,手臂不舉,頸項強痛,乳癰,中風,瘰疬,難產(chǎn),諸虛百損。
22淵腋
位置:在側胸部,舉臂,當腋中線上,腋下3寸,第4肋間隙中。
主治:胸滿,肋痛,腋下腫,臂痛不舉。
23輒筋
位置:在側胸部,淵腋前1寸,平乳頭,第4肋間隙中。
主治:胸肋痛,喘息,嘔吐,吞酸,腋腫,肩臂痛。
24日月
位置:在上腹部,當乳頭直下,第7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4寸。
主治:脅肋疼痛,脹滿,嘔吐,吞酸,呃逆,黃疸。
25京門
位置:在側腰部,章門后1.8寸,當十二肋骨游離端的下方。
主治:腸鳴,泄瀉,腹脹,腰脅痛。
26帶脈
位置:在側腹部,章門下1.8寸,當?shù)?2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。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赤白帶下,疝氣,腰脅痛。
27五樞
位置:在側腹部,當髂前上棘的前方,橫平臍下3寸處。
主治:陰挺,赤白帶下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疝氣,少腹痛,便秘,腰胯痛。
28維道
位置:在側腹部,當髂前上棘的前下方,五樞前下0.5寸。
主治:腰胯痛,少腹痛,陰挺,疝氣,帶下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水腫。
29居髎
位置:在髖部,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(zhuǎn)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。
主治:腰腿痹痛,癱瘓,足痿,疝氣。
30環(huán)跳
位置:在股外側部,側臥屈股,當股骨大轉(zhuǎn)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。
主治:腰胯疼痛,半身不遂,下肢痿痹,遍身風疹,挫閃腰疼,膝踝腫痛不能轉(zhuǎn)側。
31風市
位置: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,當腘橫紋上7寸?;蛑绷⒋故謺r,中指尖處。
主治:中風半身不遂,下肢痿痹、麻木,遍身瘙癢,腳氣。
32中瀆
位置:在大腿外側,當風市下2寸,或腘橫紋上5寸,股外肌與股二頭肌之間。
主治:下肢痿痹、麻木,半身不遂。
33膝陽關
位置:在膝外側,當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。
主治:膝臏腫痛,腘筋攣急,小腿麻木。
34陽陵泉
位置:在小腿外側,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。
主治:半身不遂,下肢痿痹、麻木,膝腫痛,腳氣,脅肋痛,口苦,嘔吐,黃疸,小兒驚風,破傷風。
35陽交
位置:在小腿外側,當外踝尖上7寸,腓骨后緣。
主治:胸脅脹滿疼痛,面腫,驚狂,癲疾,瘈疭,膝股痛,下肢痿痹。
36外丘
位置:在小腿外側,當外踝尖上7寸,腓骨前緣,平陽交。
主治:頸項強痛,胸脅痛,瘋犬傷毒不出,下肢痿痹,癲疾,小兒龜胸。
37光明
位置:在小腿外側,當外踝尖上5寸,腓骨前緣。
主治:目痛,夜盲,乳脹痛,膝痛,下肢痿痹,頰腫。
38陽輔
位置:在小腿外側,當外踝尖上4寸,腓骨前緣稍前方。
主治:偏頭痛,目外眥痛,缺盆中痛,腋下痛,瘰疬,胸、脅、下肢外側痛,瘧疾,半身不遂。
39懸鐘
位置:在小腿外側,當外踝尖上3寸,腓骨前緣。
主治:半身不遂,頸項強痛,胸腹脹滿,脅肋疼痛,膝腿痛,腳氣,腋下腫。
40丘墟
位置:在外踝的前下方,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。
主治:頸項痛,腋下腫,胸脅痛,下肢痿痹,外踝腫痛,瘧疾,疝氣,目赤腫痛,目生翳膜,中風偏癱。
41足臨泣
位置:在足背外側,當足4趾本節(jié)(第4趾關節(jié))的后方,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。
主治:頭痛,目外眥痛,目眩,乳癰,瘰疬,脅肋痛,瘧疾,中風偏癱,痹痛不仁,足跗腫痛。
42地五會
位置:在足背外側,當足4趾本節(jié)(第4趾關節(jié))的后方,第4、5趾骨之間,小趾伸肌腱的內(nèi)側緣。
主治:頭痛,目赤痛,耳鳴,耳聾,胸滿,脅痛,腋腫,乳癰,跗腫。
43俠溪
位置:在足背外側,當?shù)?、5趾間,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。
主治:頭痛,眩暈,驚悸,耳鳴,耳聾,目外眥赤痛,頰腫,胸脅痛,膝股痛,足跗腫痛,瘧疾。
44足竅陰
位置:在第4趾末節(jié)外側,距趾甲角0.1寸。
主治:偏頭痛,目眩,目赤腫痛,耳聾,耳鳴,喉痹,胸脅痛,足跗腫痛,多夢,熱病。
膽經(jīng)食物:高膽固醇的食物有:蛋黃、動物腦、墨斗魚(烏賊)、蟹黃,蟹膏、肝腎等。 降低膽固醇的食物有: 蔥頭,香菇,木耳,金針,大豆。
丑時 1:00~3:00 此時:熟睡養(yǎng)肝
丑時經(jīng)絡:肝經(jīng)
血氣流注于肝,稱為「足厥陰肝經(jīng)」,此時是肝臟修復的最佳時段。長期熬夜則面色青灰,情志倦怠而躁,易生肝病,臉色晦暗長斑。
養(yǎng)生之道:
宜:熟睡養(yǎng)肝:必須進入熟睡狀態(tài),讓肝臟得到最充足能量。
忌:忌酒。此時肝解毒,絕對不能喝酒,否則對肝傷害很大、重傷身體。
溫馨提示:
1、虛火旺盛的人,在這個時候睡著,還能夠降虛火。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講“臥則血歸于肝”。
2、少年白發(fā)的人,多是肝弱,或早年得過肝病。
3、眼干澀是肝虛,用眼過度傷肝。
4、丑時容易中風,氣滯,血瘀。氣從左上走肝,心臟病此時易憋醒,肝為心臟供血,肝不好,心不好,則腦不好。
肝經(jīng)不通、肝功能欠佳的常見癥狀:
1、虛癥:易疲勞、視力減退、性功能減退、頭暈眼花、皮膚枯黃等。
2、實證:肝火旺、脾氣不好、頭暈腰痛、月經(jīng)失調(diào)、失眠、肋間神經(jīng)痛等。
肝經(jīng)按摩:
肝經(jīng)主治:肝臟及與肝臟有密切關系的膽、腎、心、脾、肺等各臟之疾病。(肝、前陰、婦科等病。)
肝經(jīng)穴位:肝經(jīng)起于大敦穴止于期門穴,計14穴,左右共28穴。
1、可從起點到止點順序按摩,有疏通經(jīng)絡效果;
2、也可依穴位的主治病癥,重點按摩。
注:經(jīng)絡按摩手法講究較多,如是治病性按摩,建議到專業(yè)機構進行。
3、穴位詳細:
①大敦
位置:足大趾末節(jié)外側,趾甲角外展0.1寸。
主治:疝氣,縮陰,陰中痛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血崩,尿血,癃閉,遺尿,淋疾,癲狂,癇癥,少腹痛,經(jīng)閉,崩漏,陰挺。
②行間
位置:足背側,第1趾與第2趾間,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。
主治:月經(jīng)過多,閉經(jīng),痛經(jīng),白帶,陰中痛,遺尿,淋疾,疝氣,胸、脅滿痛,呃逆,咳嗽,洞泄,頭痛,眩暈,目赤痛,青盲,中風,癲癇,瘈 ,失眠,口歪,膝腫,下肢內(nèi)側痛,足跗腫痛,崩漏。
③太沖
位置:足背側,第1跖骨間隙后方凹陷處。
主治:頭痛,眩暈,疝氣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癃閉,遺尿,小兒驚風,癲狂,癇癥,脅痛,腹脹,黃疸,呃逆,咽痛嗌干,目赤腫痛,膝、股內(nèi)側痛,足跗痛腫,下肢痿痹。
④中封
位置:足背側,足內(nèi)踝前,商丘穴與解溪穴連線之間,脛骨前肌肌腱內(nèi)側凹陷處。
主治:疝氣,陰莖痛,遺精,小便不利,黃疸,胸、腹脹滿,腰痛,足冷,內(nèi)踝腫痛。
⑤蠡溝
位置:小腿內(nèi)側,足內(nèi)踝尖上展5寸,脛骨內(nèi)側面中央。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赤白帶下,陰挺,陰癢,疝氣,小便不利,睪丸腫痛,少腹?jié)M,腰、背拘急不可俯仰,脛部酸痛。
⑥中都
位置:小腿內(nèi)側,足內(nèi)踝尖上展7寸,脛骨內(nèi)側面中央。
主治:脅痛,腹脹,泄瀉,疝氣,少腹痛,崩漏,惡露不盡,脛寒痹痛。
⑦膝關
位置:小腿內(nèi)側,脛骨內(nèi)上髁后下方,陰陵泉穴后展1寸,腓腸肌內(nèi)側頭上部。
主治:膝臏腫痛,寒濕走注,歷節(jié)風痛,下肢痿痹。
⑧曲泉
位置:膝內(nèi)側,屈膝,腘橫紋內(nèi)側端,股骨內(nèi)側髁后緣,半腱肌與半膜肌上端前緣凹陷處。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痛經(jīng),白帶,陰癢,陰挺,產(chǎn)后腹痛,遺精,陽痿,疝氣,小便不利,頭痛,目眩,癲狂,膝臏腫痛,下肢痿痹。
⑨陰包
位置:大腿內(nèi)側,股骨內(nèi)上髁上展4寸,股內(nèi)肌與縫匠肌之間。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遺尿,小便不利,腰、骶痛引少腹,腹痛。
⑩足五里
位置:大腿內(nèi)側,氣沖穴直下3寸,大腿根部恥骨結節(jié)下方長收肌外緣。
主治:少腹脹痛,小便不通,陰挺,睪丸腫痛,嗜臥,四肢倦怠,頸癘,小便不利。
?陰廉
位置:大腿內(nèi)側,氣沖穴直下2寸,大腿根部恥骨結節(jié)下方長收肌外緣。
主治: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赤白帶下,少腹痛,股內(nèi)側痛,下肢攣急。
?急脈
位置:恥骨結節(jié)外側,氣沖穴下方腹股溝肌動脈博動處,前正中線旁開2.5寸。
主治:疝氣,陰挺,陰莖痛,少腹痛,股內(nèi)側痛。
?章門
位置:側腹部,第11肋游離端下方。
主治:腹痛,腹脹,腸鳴,泄瀉,嘔吐,神疲肢倦,身 動,胸、脅痛,黃疸,痞塊,小兒疳積,腰、脊痛。
?期門
位置:胸部,乳頭直下,第6肋間隙,前正中線旁開4寸。
主治:胸、脅脹滿、疼痛,嘔吐,呃逆,吞酸,腹脹。
肝經(jīng)食物:糯米,黑米,高粱,肉魚類,檸檬,菊花茶,當歸,生地,枸杞等。